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动态
山西大同工业遗址雕塑的制作与安装
发布日期:2012-10-11来源:雕塑系
  山西省大同市原煤气公司已经停产多年,为了强化这些工业文明的记忆,大同市政府决定将其重新规划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方面保留原有的机械设备和厂房;另一方面邀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来为园区创作,以寻求新的可能性。
  本着为大同市共同打造“雕塑之都”、推进“文化强市”战略目标贡献力量的宗旨。2012年7月,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副主任张伟牵头,孙璐副教授带领25名雕塑系学生,利用拆卸下来的机械设备等大量工业废弃物,进行造型转换,制作雕塑作品。同学们充分利用这些在学校里所没有的工作条件,以及大同市提供的人力物力支持扩展的平台上,将造型知识进行了积极运用。
  雕塑系师生通过为期一个多月的辛勤努力,克服了高温酷暑,任务繁重等诸多困难,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共创作大型现代金属雕塑53件(组),并将这些雕塑分别安置在25公顷的工业遗址公园,以及风景如画的文瀛湖公园内。

  通过现代雕塑创作和教学实践基地等合作,“大同效应”已经显示出政府支持、学术展览对艺术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
  此次创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是:这样的创作形式重在实践,并将学术成果进行有效地推广,教学成果真正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方面。学生将所学以最直接的形式服务于社会。
  在创作之初,师生首先参观了大工业厂区的风貌,悉心观察和捕捉那些最典型的代表性符号;并同时以大同为基点,对中国传统造像文化进行了考察;然后教师对于同学们的意向性思路,有目地进行的相塑的精彩作品,由此形成可操作性作品实施草案。
  虽然有了这些初步的计划,在面对那些巨型的机器部件和金属型材的时候,从学校带来的知识和制作习惯,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对每件作品的草案,再进行修改。最关键的修改点就是从架上的成型方式,转化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连接方式和受力方式完全不同于架上雕塑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应该是可以放在现代大工业背景下的,具有构筑物特征的公共空间作品。这个转换,从规模上由学院里习惯的架上造型,转型为具有建筑特征的结构。
  从作品自身思路上,要考虑纪念碑尺寸雕塑在比例上的尺度转换。
  在内部结构上,每件作品都要和结构工程师,焊接工人,吊装工人,劳工等,做最密切有效的配合。这些问题,都是在学院的架上造型教学中所不容易涉及到的。
  在一件作品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从创意、修改、选材、研究造型、讲座评议、求证工序、解决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的偶发困难,到完成时机、后期处理、直到落地选址、确定朝向,都是师生共同面对,通过不断的现场实验,磋商来共同解决问题。
  雕塑园的这些雕塑的创新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废物利用。这些雕塑都是利用了具有鲜明城市产业特点行业的废旧设备,这些本应该卖废铁的设备零件,被注入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变废为宝,成为优秀的工业现代雕塑,体现了二次利用的环保理念。
2、环境互动。这些雕塑的构成元素,大都直接引用拆下的设备部件和钢板,后期的处理也尽量保持这些元素原有的工业味,因此这些雕塑作品在保持了原有设备的强烈特征以外,更进行了提炼与升华,由此使这些雕塑与其所在的环境“自发生长”在一起。
3、原创特性。这些雕塑创作者的教育无疑是来自于西方现代艺术理念,而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却随时在于材料,设备,工序进行充分地对话,为的是最大限度地与这些元素产生互动,因此这些造型与格调整体所展现出的氛围,会使公众以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眼光,看待当今中国的公共艺术。
 

云状的雕塑


巨型的机件,通过年轻雕塑家的双手,神奇地转换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雕塑作品


同学们将造型和材料知识,与社会支持力量相结合,生发出规模巨大的公共雕塑作品


这些大型的雕塑从本体建构到分组吊装,都是由创作者本人与工人合作完成的


作品的元素,都来自于工业感很强的环境,这样就保证了与环境有机对话的关系


需仰视的雕塑


与光游戏的雕塑


第一期的全部52件金属雕塑,已经安装到位


安装中的雕塑


那些沉静的潜心创作,总是能迸发出由内而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