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动态
“钢铁之夏”•2017中国太原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精彩收官
发布日期:2017-09-04来源:雕塑系
  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太原市人民政府主办,雕塑系和太原化工集团承办的“钢铁之夏”2017太原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于今年暑假在太原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十大美院和国际知名美院的 35名青年学子齐聚太原,现场创作时间为一个月。创作的作品造型语言多样化,题材广泛,手法精炼。作品与钢铁材料本身的属性及太原文化巧妙结合,使得沉睡多年的工业遗存物焕发出新的生命。

师生讨论创作方案

创作概况
  与学院教学不同,在相对独立的太原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利用废旧钢铁材料及型材,对金属材料语言进行深入的探索,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创作,延续一贯的风格,也可以抛开课堂习作的束缚,放飞想象力。同学们不仅有实践精神,还有研究能力,能够把握住 “形体、空间、材料” 等雕塑的基本要素,统一作品的格调和风格。
  创作园区内有大量废旧的钢材设备,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灵感,他们精心绘制草图,有的还制作实体模型,展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材料是富有生命力的。找到材料的语言,让材料发声,顺着材料本身的特性进行创作,可以赋予它们新的内涵。透过这些“会说话的”材料,找到金属这种材料的不可替代性,体会到工业造型的美感与张力。
  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生发的过程,新的思路,新的困难,都会在过程中出现。在学校上材料课时,学生通常并没有太紧的时间限制。现在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一件大体量的完整作品,需要的工作量更大,这对他们的能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主办方为每个同学都配有一名力工、一名焊工,使作品更高效地完成。同学们的作品经历了点焊、满焊、喷砂、着色等工序,终于矗立在园区内,与这里的气息相呼应。

创作现场

学术指导
  此次创作营的专业指导老师是雕塑系的孙璐教授、黄镇老师,他们对学生进行学术和技术上的引导,对同学们的方案从雕塑本体语言、可行性、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考量,在肯定学生的创造性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意见。很多方案需通过几轮筛选,数次论证,才得以通过。
  同学们的方案各有特色,从中可见青年学生鲜活的艺术思维,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材料却能幻化出精妙的构思,将废旧材料以雕塑的形态重组,让它们互相对话,注重表现雕塑作品的疏密关系、体积感,形成独特的场域;不断寻找材料的新的可能性与表现手段,并且思考金属材料与雕塑本体语言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是对意志的磨砺。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个问题包括你是不是暂时放下了架上雕塑的思路,而把零件设备当成新的出发点以求突破了呢?你对老师们的建议,同学们的交流是否作为营养吸收了呢?你对雕塑营所提供的创作资源,是不是客观评估和充分利用了呢?你是不是放下了自己可能的傲娇之气,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地工作了呢?你是不是真诚尊重你的合作助手们,并努力将团队力量发挥到极致了呢?”孙老师数年来一直全程指导各校的学生,进行现场的创作。他提出雕塑营应该发扬的精神:独具匠心的创意、博采众长的胸怀、脚踏实地的作风、挑战极限的勇气。

学生作品

综合平台
  在废旧的工厂里利用现成品和型材进行雕塑创作,这是一种面向社会的教学实践,其中一些作品还将进入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的文化景观。这种面向社会的金属雕塑教学,不只是培养一个独立的艺术家,同时也塑造一个善于沟通、有社会关切的人。“钢铁之夏”金属雕塑创作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平台,各大美院学子同台竞技,互相学习。
  与工人师傅的交流让同学们收益良多,“尊重材料、尊重师傅”,是做好作品的前提,技艺兼备,才能充分的表现艺术构思。到成堆的材料中去感受它们的生命、情感、脉动,通过反复的切割、焊接、锻造,展现生动的造型意向。
  在金属雕塑创作之余,教师团队的孙婷婷、孙洁、李志杰老师还组织同学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比如讲座交流和“钢铁之夏”主题涂鸦活动。在涂鸦活动中,各组同学团结合作,从构思、起稿到制作都精心准备。作品既体现了青春的飞扬和活力,也结合太原历史文化、太化工业园区,邀请四方艺术家共同体验钢铁艺术的视觉盛宴。
  在结营仪式之后,还举办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学院和社会的关系、金属雕塑创作营对雕塑学生和学术的推进、学生通过创作营的培养和提高、雕塑创作营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与会专家与学生进行了对话,并对雕塑进一步走向公共空间提出了很多切实的建议,对同学们的创作有深刻的启发。
  通过对材料语言的探索与实践,与老师、同学、师傅的交流,金属雕塑创作营提升了教学的公共性,将学院所学的造型理论通过这个平台展现的淋漓尽致,从而实现了学院教学向社会实践的延伸。
  从2007年到2017年,雕塑系牵头的“钢铁之夏”金属雕塑创作营活动由内蒙古磴口、到山西大同、再到太原,迄今已创作近五百件雕塑作品。十年的历程是不平凡的,坚持的成果是雕塑学术得以演进,雕塑理论得到深化,学生迈向社会、以艺术服务社会的意识品质得到了锻炼,为城市的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

研讨会现场

师生合影


雕塑系 孙洁/文
雕塑系 李志杰/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7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