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同雕塑双年展”第三次策划工作会于7月5日在中央美院雕塑系召开,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办公室主任咸懿,雕塑艺委会副主任龙翔、吕品昌、傅中望、殷小烽,《美术研究》主编、论坛学术主持殷双喜、大同市文物局总工程师苏守义、中国雕塑博物馆馆长张伟莉、副馆长芦维维、张万军,本次展览总策展人、著名批评家孙振华,分策展人:《中国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唐尧、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郅敏、中央美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胡泉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马文甲,会议由雕塑艺委会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主持。
吕品昌教授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筹备情况,每位分策展人都做了深入的学术思考,触角视野都很开阔,充分体现出了当代性、时代性、应用性、前沿性,这也是策展委员会确定启用青年团队的策展人的优势,非常认真、专业,一定会确保更高的学术质量和水准,体现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
会上,分策展人各自阐述展览的方案,并展示目前拟邀请的艺术家的作品。作品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形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当代雕塑的丰富学术生态。本次展览分为五大板块,器物篇、具象篇、材料篇、户外篇、科技篇,此次会议主要就双年展各板块在选择作品的标准上进行探讨,讨论各策展人对策展方向的思考。
与会专家对展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殷双喜教授认为,雕塑专业体现了创新、前沿的锐气和思路,希望双年展立足自身的特色,坚持学术探索;每个艺术家应该有一个创作的简述,显示出展览的学术水平。关于展览的室外作品,需要和大同市政府协调,呈现公共艺术的方案或成品。双年展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大同历史悠久,鼓励雕塑家关注现实与城市,有文化的对话。
傅中望教授指出,展览要体现学术的引领性,部分作品在分类上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界定,同时强调作品的意义,为什么做?要有说法,要有所选择。我们还要把视野放宽一些,既考虑经费的总体投入,也考虑时间的限定,控制工作量。
龙翔教授认为,双年展不仅要有前沿性,还要有导向性。希望策展人用智慧面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选择作品的时候要慎重。做出大同模式,不仅是组织的不同,还应该是内涵上的不同。大同的十年发展转型就是一个大同模式,要和其他城市的有所区别。
殷小烽教授称,要充分相信各位策展人的学术观点和主张,展览代表了国家的审美,要在意识形态、作品本身审美价值取向上多加关注。希望各个策展人进一步加强对各板块的深入探索,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苏守义先生感谢大家做的工作,将继续搭建好平台,配合艺术家。大同是一个古代雕塑艺术之都,市政府希望展览能产生更深远的意义。这次专门提出户外展,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结合大同十年的城建变化,历史地位,还可以拓展内容,举办讲座论坛,深入到大同的方方面面。
张伟莉女士感谢各位为展览所做的努力,博物馆方面已经为活动筹备很久,希望策展团队关注大同的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多展示和城市发生关系的作品,融合在一起,讲述大同的过去、现在、未来。
孙振华博士认为,五大板块的边界问题需要界定,我们要有问题意识,希望分策展人注意六点:一、怎么样和青年雕塑展拉开距离?板块边界需要更加清晰。二、进一步扩大视野,更多的发掘其他人。三、强调作品的意义,有人文关怀。四、每个分策展人在板块中写出导语,每个参展人写自述。五、选择作品要考虑经费时间、限制性的条件。六、作品不要和现有收藏品重复。
咸懿主任指出,大家为了共同的雕塑事业聚集在一起,是信仰、是担当,不辜负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当下各类会议充分显示出国家对文艺工作的期盼,艺委会是示范和标杆。历届双年展有良好的学术策划,科学的展示结构,希望在挖掘人才方面继续推进,把为人做事统一起来,加强艺术储备,建立人才队伍,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
本次会议明晰了本届双年展的学术定位和各板块的内涵外延,将展览的筹备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