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师专栏
姜杰:小于你的 大于你的——2014直面名师系列讲座
发布日期:2014-12-09 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
  2014年12月5日晚上,由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会学习实践部主办的“直面名师”系列讲座活动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姜杰教授进行讲座,本次讲座的题目为《小于你的,大于你的》。本次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红椅子报告厅进行。
  姜杰作为当代杰出的女性艺术家,自1991年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并任教于雕塑工作室。其作品多次参与了国内外大展并被日本福冈美术馆、丹麦妇女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收藏。代表作品有《易碎的制品》、《接近》、《生命的模样》、《长征》、《领养》、《之上之下》、《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向前进向前进》、《大于一吨半》等。
  讲座中,姜杰首先讲述部分自己90年代以来创作的人物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在于相对尺寸小、年龄小。她认为动物幼崽和人类婴幼儿身上蕴含着的某种神秘、脆弱、柔软、湿润、敏感与凄凉,是在成人身上鲜少看见的。艺术创作总是包含着艺术家对于往昔的回忆、对于经验的筛选、对于生命的领悟,要把握事物、认识世界,我们最好与各种事物、与世界拉开距离,而这些幼小的生命体恰好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创造的契机,这些“小于你的”符号表达了艺术家对充满矛盾、充满痛苦和喜悦的生活的感怀。如在《易碎的制品》中,姜杰翻制了五十个空心的蜡质婴孩,这种软性的、脆弱的材料表达艺术家对于生育的思考,同时这也是姜杰在90年代对于打破纪念碑式雕塑方式在雕塑中传达个人信息的尝试。
  在2001年创作的《在》这件作品中,姜杰制作了一个高两米的婴孩,却以“小老头”式的表情表现一种老道的无奈,姜杰以这种纪念碑式的体量感强烈地表达了在新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中对于出生与存在的思考。
   在2002年的为纪念长征路上的母亲而作的《长征·肖淑娴》中,姜杰制作具象写实婴儿全身雕塑若干件,将它们带到长征路上,在不同区域进行领养活动。领养者确定后,此作品即归领养者所有。领养者接受此作品后在每年的这一天拍摄一张包含此婴儿在内的全家福。姜杰展示了一个将婴儿取名为“肖淑娴”的领养家庭从2002年至2014年的每一张全家福,婴儿不曾改变,而领养者的家庭成员的模样随着时间改变,婴儿的成长史由这一家人的成长与衰老记录下来。

  《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姜杰在2007年创作的作品,作品中人、牛马、猪的幼崽混卧在稻草上,刚出生的状态和弱小存在感使他们柔软、安静地拥在一起。这是姜杰对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思考,也表现一种不迎合、自我生长的态度。这是姜杰对于希姆博尔斯卡诗中“他们卑鄙的灵魂并不会在夜里来恐吓我们,他们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这种状态的表达。
  姜杰于2012年制作的《向前进向前进》以她收集的数量庞大的芭蕾舞鞋在钢架的基础上搭建为充满不确定性锥形体,与鞋尖的形状相似。姜杰还采访、拍摄了学习芭蕾舞的中年妇女的状况,以此表达有些东西不是资格,而是梦想。尽管没有标准的身材与专业的素养,然而足尖鞋使这一切成立。
  姜杰有许多关于瓦的作品,如《之上之下》中的282件蜡制瓦,《皇上没有到过的地方》中铺在地上任人踩踏的琉璃瓦,《粉色乌托邦》中被裹上粉色丝袋的黑色瓦片,《游龙》中利用玻璃瓦和木材搭建的30米长的蜿蜒如龙骨的墙。在关于瓦的作品中,观众的参与性更强,雕塑不再是架上的表达,作品的外延更加敞开,更加未知。
  《大于一吨半》是姜杰最近的作品,该作品以庞大的体量感呈现,重量将近三吨,姜杰自言对于她而言这是一件总结性的作品,使用了雕塑教学中的制作手法,是对以往创作中的诸多观念和技法的集合,也展现她对大的形体的控制力。
  姜杰作为当代女性雕塑家,常常被冠以女性主义艺术家的称谓,然而她认为,所谓女性主义,不仅是使用女性的符号和女人常用的材料,而是要看是否反映了关于女性的问题。只看艺术家表面所使用的材料来评判是一个误区,要看的是后面的思想。她说到,是不是女性主义,承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也特别不重要,做作品时,她没有考虑自己是不是女性,只是在真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