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通道画廊
发布日期:2018-11-13  来源:雕塑系  

前言

  三十五个人,是在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立体造型训练的情况下,就直接空降到硬质材料工作室中的。初碰真材实料,初次打铁的难点和优势并存,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首先,手。
  与其他几个硬质材料课一样,动手是创作的前提。而且铁更“不听话”,要把它们做成想要的样子,似乎需要比对付那些惯常的雕塑材料花费更大的力气;对待这些硬货,就必须学会操作那些更强硬的高温高速设备,这一点,从第一课看到等离子火花就尖叫着往后蹦,到全身披挂地与钢铁上演“全武行”,体验“庖丁解牛”,只用了三周。这些新手,干起了老手的活,虽不成熟地道,但却生猛有力,率真鲜活。
  然后,脑。
  教案上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直接金属雕塑课上的练习,培养做雕塑的材料感。从选材选工序,到建构累积组织整理,选择思考,纠结喜悦,加减乘除,贯穿全程。这种从无到有的直接建构经验,对这个阶段的大部分同学来说,应该是第一次。正因为新,所以便于建立好习惯,而后成为职业本能。
  打铁是练手,练脑,更是练状态。
  经多年打铁操作筛选出来的那类钢铁零件与焊机磨机,同时也是突出教学目的材料与工具。但它们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往往是与人们日常的舒适经验相悖的,我认为这点区别于大部分唯美雕塑形式。力量与质感往往是建立冷硬而破旧的形态之上,形态与主题,也是在对每一块“偶遇”材料不确定的取舍中,极耗心力地进行的。即便是那些最终看上去轻松自如的样貌呈现,也是经过的无数次地对空间、外形、功能、意义的摆布经营才确定的,它们就像那些线条与色彩多层叠压的贾科梅蒂的素描。在与这些超出了日常“美”的经验打交道的回合中,在对手中这堆锈铁废件不可亵玩的距离中,在挫折与收获中,实践者(创作者)首次对手里的材料行了注目礼,首次刷新出一种对材料的客观眼神,它们不再对周围的材料做被动的,书本式的接受与定义,而是开始渐渐有了自己的不带偏见的主动判断。对美感与意义平等的心态,是雕塑家职业范儿的开始。
  这种客观状态,我认为正是从这段“不太友好,不太舒适”的实践中淬炼的精华,也是“直接金属雕塑练习课”中,最需要“练习”的。

孙璐
2018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