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0-21 来源:雕塑系
“我们看到的”——18/19学年雕塑系欧洲交换季创作展
参展艺术家:于佳、王朝、王鹏、孙铎、连吴楚、侯宇森、赵秀、顾承洋、魏启猛(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主创人员:孙铎、于佳
展览时间:2019.10.15-25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四楼通道画廊
关于这次展览:
孙铎:
作为这次展览的代表,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中央美院雕塑系能为大家提供这么难得的对外交换学习机会。因为本科期间赴台湾交换学习的经历,让我非常清楚作为一名交换生和普通观光者去一个地区学习生活的不同。就像我们此行所收获到的那样,同当地同学一起上课、观展、交流,不时买来几瓶廉价的红酒在租来的屋子里聚会、争论、玩闹,面红耳赤......一段在多年之后依然可以拿来回忆的难忘经历。
同时,还要真心的感谢所有参与此次展览的朋友们,是大家热情、积极的投入最终促成了这个展览。它不仅是几件作品的呈现,更是我们一路上体会和思考的总结。
于佳:
身为这次欧洲交换之旅的成员之一,同时能够参与到此次展览的设计和执行当中,自己真的感到十分幸运。作为一次自发性的创作汇报展,从它萌生的那一刻起,每个人的参与和融入就显得异常重要。在这里,我们既是一个可以彼此理解、互补的集体,同时又是一个个自觉、独立的个体,面对“陌生”的地点和对象,每个人试着以自己的角度、独有的方式去共同勾勒一幅丰富而多层的画面。作为此次交换学习之旅中年龄最长的亲历者,我非常享受那个初夏和大家一起完成那段旅程的辛苦和快乐,享受整个展览的筹划期间和大家在一起交流、争论、乃至布展的过程。此外,过往多次在欧洲独自旅行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这段人生轨迹中难得的共同行走的经历。也许,找寻那份藏在远方的“答案”并不重要,一同探寻路上看到的“风景”才是财富。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答案...这一切能够汇聚在一个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实属难得。
作品:《远方》
作者:所有参展艺术家
材料:视频、纸飞机
尺寸:1080P(时长7min 36sec)
创作时间:2019年10月
说明:作品意在以游戏的方式来呈现那段发生在数月前的长途旅程,并试图以视频的方式勾画出各中复杂多变的心理轨迹。对于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欧洲不仅是地理上的远方,更是文化上的远方。正如视频中始终处于失焦状态的画面一样,语言和习俗的差异让我们只能以完全自我的方式来转述和解读那些发生在我们旅程周遭的一切。尽管如此,那些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片段依然清晰,就好像那些纸飞机身上的图案和文字一般,鲜艳、夺目...
(PS:视频中出现的所有纸飞机上的图案和文字均来源于此次赴欧交换学习期间,途经各个城市当地的报纸、杂志、海报、地图、艺术宣传品等代表性纸媒)
作品:《24H》
作者:于佳
材料:视频、纸质明信片
尺寸:1080P(时长2hours 21mins 54sec)
17 x 9.3cm
创作时间:2019年5-6月
说明:
作品采用类似于监控探头的定点拍摄手法,并选取了我们当下所特有的手机视角,促使观者用听觉去想象和感受画外之境。整部作品由36段拍摄自这段漫长旅程之中的有声视频和36张标记着精确地理坐标的明信片组成,从清晨到日暮......
没有情节、没有冲突、没有故事线.....
流动的空气、持续的时间、还有那无法言说的情感.....很多时候,语言、文化、诸多的差异让我们无法真正的交流。此时,可否成为了一名观察者,安静的观察者。也许我们并不能就此了解事情的真相,但依然可以体会生命的意义
作品:《小人物》
作者:王朝
材料:石膏着色
尺寸:不等
创作时间:2019年2-8月
说明:
每个人都讨厌平庸,但现实往往告诉我们要接受自己的渺小,妥协而坚强的活着。平凡之路实则是无可奈何的生存之痛。当然,小人物也有追逐梦想的权力。雕塑是我最熟悉和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我始终相信倾注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与观者达到共鸣。愿所有平凡都伟大,愿所有苟且都开花。
作品:《无题》
作者:王鹏
材料:照片
尺寸:不等
创作时间:2019年10月
说明:
作品素材来源全部是使用沿途中我用手机拍摄的照片,把一路上体会的文化差异、冲突,和对异域文化的思考,叠加串联起来完成的一组创作照片。
作品:《造云计划》
作者:孙铎
材料:彩钢板、支架、椴木板(激光切割)
尺寸:不等
创作时间:2019年10月
说明:
欧洲的蓝天白云令人记忆犹新,作品利用工地材料营造施工状态并将其转换成可移动屏风。
作品:《巢穴No.32》
作者:连吴楚
材料:视频
尺寸:1080P(时长6mins 15sec)
创作时间:2019年10月
说明:
作品:《巢穴》
作者:连吴楚
材料:蚂蚁、装置、影像
尺寸:1080P(时长6mins 15sec)
80 x 40 x 80cm
创作时间:2019年2-9月
说明:
蚂蚁从1.4亿年前衍化至今,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之一。它们成功的秘诀是高度的社会性。这一特性使得千千万万纸蚂蚁个体组成了“超个体”。蚂蚁群落就像一个人,一只只蚂蚁就像人身上的细胞、组织、系统。所有个体放弃独立的行为、思想使得种群能够更好的在地球上生存、繁衍下去。
作品的实体部分是一个全自动装置。内部的一切条件都是依据蚂蚁最佳生存、繁殖条件设置的。因此,去除了野外环境下的各种威胁,使得生存、繁衍不再是这些蚂蚁的终极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装置的空间是相对封闭的,虽然装置是透明的,但是蚂蚁无法依靠视觉感知人类与其他外部世界。
作品除了装置,还包括一些研究手稿、设计图纸和纪录影像。我希望通过视频的引导、空间氛围的营造、以及核心装置部分的展示,提供给观众一个可以思考问题、反观人类自身命运的空间。
作品:《蛋儿》
作者:侯宇森
材料:铝箔,大理石
尺寸:可变
创作时间:2019年10月
说明:
当我用手将石蛋儿紧紧的包裹在铝箔中的时候,我感受到了石蛋儿内部散发出的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力量,用手用力挤压铝箔时有一种凝聚力在铝箔和石头之间发散。石蛋儿与铝箔两者相互的力呈现出一种新的“生命”体态,有一种生命力充满各个“蛋儿”中,“生命”的韵律也在各个褶皱中渐渐流淌。
作品:《越是凝视,看到的就越少》
作者:赵秀
材料:视频、纸质印刷品、风扇
尺寸:1080P(时长min sec)
创作时间:2018年11月-2019年10月
说明:
此次欧洲交换作品创作展览,主要关注的是视觉上的看到和被看到的一种观看的饥饿感和图像记录设备的内存量的焦虑感与失去的时效性的图像数据的归宿之间的关系思考。在欧洲交换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对观看的饥饿式阅读到后来的疲劳阅读,大量的图像和影像流造成图像阅读过载,所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转化为大量的图像片段存储为图像化的景观,同是也一度引起图像记录设备内存不足的一种焦虑感,以这些显现出来的现象思考导致现象发生的原因,以此来作为本次展览的思考。
作品:《掌镜人》
作者:顾承洋
材料:羽毛、发条玩具、灯箱、钢针
尺寸:不等
创作时间:2019年10月
说明:
在欧洲时我看到了很多的驱鸟器,座落在他们所规范的区域象是屋檐或围墙上,对此让我连接到了北京的拆迁事件,照片里的石块是拆迁建筑后遗留下来的碎片,它们保持着原有的钢筋痕迹但现在已经消失了,而我拿红现在一次的走过钢筋留下来的痕迹将他们又从新绑在一起,我做了需要透过外力去扭动的发条玩具鸽子,所有的物件构成这件作品,整体隐喻了驱赶这件事。
作品:《莱茵河的地平线》
作者:魏启猛、赵秀
尺寸:700x20cm
材质:视频截图(原视频长8 sec)
创作时间:2019年7-9月
说明:
生命是不断退却的地平线
正如不断叠加的时间
作品:《再生》
作者:魏启猛
尺寸:不等
材质:现成品等
创作时间:2019年1月
说明:
生就是不断的被捶打的过程,在被捶打中,想弥补所有的不完美,但事与愿违,反观生命不就是不完美才完美。生活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留下的印记,把印记做成了雕塑。
导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