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1-12 来源:雕塑系
前言
直接金属雕塑练习的过程,就像用半支头已半秃的HB铅笔,在一张半旧的牛皮纸上随性涂画。铅笔头的墨粉,随着手指的压力,被粗糙的纸草纤维摩擦剥落,在纸上留下粗细不同,深浅不一,流畅不滞,形态不拘的草草轮廓。这些涂抹是把头脑中的模糊意向,“转译”成可见形象的最初一步。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又脏又旧的纸笔,却是为了使这种“转译”过程的环境,更加纯净。
在金属工作室的几张桌子底下,总是有着去年前年,甚至更早些时间,直接金属雕塑实践者们所留下的下脚料,那些油滋滋的齿轮曲轴,被压扁穿洞的钢瓶气罐,锈蚀磨损的钢板角铁,弯折扭曲的钢筋铁线,无不被注入了岁月的痕迹,前人的心力。它们总能成为那些做过一段时间的直接金属雕塑实验者们的最爱,因为这些破铜烂铁被注入了能量,故比那些从建材市场打电话订来的闪闪发光的国标工业型材们,在作为雕塑元素来构筑的时候,更有感知温度,更有视觉情节。
在一件作品成型的过程中,“松紧度”的把握,是有讲究的。作品创作的初级阶段如构思与选材,是讲究松的,这样比较容易嗅到自己的兴趣出发点,也比较易于对作品大致形态的走向做最优化选择;而在工序的选择上,却要相对理性的规划和经营,设计出最直接有效的切割、锻造、焊接和打磨(后期处理)的方案,这是要紧的;到了中后期却是讲究松紧结合的。面对复杂的建构,既要有全局观,有距离地审视整件作品的形式或主题,同时又要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上进行阅读,并对它们之间本来无联系或关系不大的功能或形态逻辑,进行个体之间或群组之间的梳理;而最终的表面处理,在这个阶段的实践中,我们还是主张以凸显材料感为主,相对于其他的硬质材料练习,破铜烂铁看上去似乎粗糙很多,野性很多,但这正好是我们这个课突出训练材料敏感度的初心。
雕塑系的进门课就是硬质材料课,除了建立新生对雕塑的“材料感”、“操作感”以外,还必须接触和训练前面提到的“转译”意识,我觉得这是至关重要的。新生之前受过的训练大都是自然主义范畴的,模仿能力大致属于观察力训练的层面,而从文学语言到艺术语言的转译,从自然世界到艺术形式的转译,从客观物质世界到主观精神世界的转译,都是作为一个潜在的艺术从业者的基本素养,在一只脚跨进雕塑大门,由普适美学到职业雕塑家的档口,这样的电火花,是应该在实践与思考的交流作用下迸发出来的。
孙璐
2019年11月11日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11日-11月15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四层通道画廊
作品选登